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駿伯勞動關系網論壇 (http://www.syd-pc.com/bbs/index.asp) -- 政策法規 (http://www.syd-pc.com/bbs/list.asp?boardid=4) ---- 養老金運行說明 (http://www.syd-pc.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33028) |
-- 作者:wqzhr2011 -- 發布時間:2017-6-28 8:24:18 -- 養老金運行說明 養老金是保障老年日常開支的養命錢,也是促進勞動人口就業的強心劑,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部分地區當期出現收不抵支。養老金目前整體運行情況如何?怎樣看待部分地區存在的收不抵支?養老金支付長期壓力如何化解?《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邀請有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一問:養老金當期夠支付嗎? “在基本保險基金累計結存達4萬億元之巨,且呈逐年攀升的情況下,一些‘已經沒錢發放養老金’或者‘養老金發放的缺口有幾萬億之多’的觀點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介紹說,目前,我國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兩類養老保險制度覆蓋8.8億人,按16歲人口10億人估計,養老保險覆蓋率已達到88%左右,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 在覆蓋面日益擴大的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計結余也在增加。褚福靈介紹說,目前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由2008年的9925億元,擴大到2016年43965億元。 “在基本保險基金累計結存達4萬億元之巨,且呈逐年攀升的情況下,一些‘已經沒錢發放養老金’或者‘養老金發放的缺口有幾萬億之多’的觀點顯然是不能成立的。”褚福靈說。 不過,盡管當前養老保險基金結余規模可觀,具備較強的支撐能力,但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基金分布不均衡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在回應養老金運行情況時透露,部分地區基金出現了當期收不抵支。這也引起了部分參保人對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擔心。 “個別省份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確使若干統籌地區出現了當期收不抵支。但由于有些省份及統籌地區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顯著大于支出,能夠保證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保持逐年上升。”褚福靈解釋說,以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占主體地位的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為例,2016年企業養老保險累計結存金額與當年基金支出金額推算,即便是在“不再征收一分錢養老保險基金”的情況下,現有的基金累計存在金額仍然可以連續支付養老金17.2個月,足以說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能力具有可持續性。 “目前,我國已經啟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劃撥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措施,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資產超過2萬億元,專門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和調劑。”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說。 二問:如何應對未來支付壓力? “夯實繳費基數以增加養老基金收入,調整費率以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任,提高養老基金的統籌層級,要從省級到中央,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平衡地區間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等方面的不均衡現象” 面對我國老齡化加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未來養老金支付壓力必然加大。因此,光解決眼下的當期發放問題顯然不夠,需要未雨綢繆。 “老齡社會最突出的問題是代際利益沖突。國家要堅持兩個精算平衡,一個是基于國民平均壽命建立早減晚增的養老金領取機制,以平衡個人就業和領取養老金的關系,要保持制度的激勵性;二是確保養老金制度收支平衡,以協調就業參保人和養老金領取者之間的利益,要保持適度的互濟性。”楊燕綏說。 為應對未來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我國已采取了多種措施。比如,建立目前市值2萬億元的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用來補充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以化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支付壓力;建立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機制,力求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劃撥部分國有資本,彌補“老人”和“中人”的養老保險轉制成本等。 “夯實繳費基數以增加養老基金收入,調整費率以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任,提高養老基金的統籌層級,要從省級到中央,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平衡地區間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等方面的不均衡現象,才能解決在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逐年上升,若干統籌地區卻出現當期收不抵支的問題。”楊燕綏說。 針對目前存在的“養老金倒掛”、繳費中斷等問題,褚福靈認為,各級政府要依法承擔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兜底責任,增強制度的公信力。同時,要進行參量改革,進一步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三問:養老金結構如何調整? “養老金作為老齡社會風險較大的公共品,分散其風險的舉措,就是要夯實基礎養老金、大力發展職業養老金和鼓勵個人積累養老金,從而提高養老金的充足性” 專家預測,我國在2025年左右進入深度化老齡社會,目前,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增長率快于收入增長率,財政部補貼與養老保險自身收入的占比不斷增加,養老保險的撫養比逐年下降,這種趨勢短時間很難改變,因此制度的可持續性尤其值得關注。 “基本養老金看似只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其實也是每個國民的事情。養老金作為老齡社會風險較大的公共品,分散其風險的舉措,就是要夯實基礎養老金、大力發展職業養老金和鼓勵個人積累養老金,從而提高養老金的充足性。”楊燕綏認為,調整養老金結構將是近期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對于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每年新增城鎮勞動力1500多萬人的大國來說,我國就業呈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越來越大的趨勢,與之相伴生的將是更加突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但與此同時,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一系列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措施,其目的就是要從根本上適應人口老齡化和就業形態新變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保障需求。 “應該鼓勵自雇人、自由職業者和居民個人積累養老資產,包括養老金、養老房產和長期護理保險等。國家可對個人養老賬戶實行‘先免后延’政策,在一定額度內實行免費政策,達到一定額度后實行延期征稅政策,做到每年有額度、終生有封頂,避免成為富人俱樂部;個人則可以選擇包括購買商業年金保險、養老基金,或賣掉首住房置換護理保險等個性化安排。”在楊燕綏看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為養老金結構調整爭取了時間。只要不失時機地完成頂層設計、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系統和管理服務體系,養老金制度將可以激勵就業和持續發展,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措施。 |